使用历史记录、系统日志及调试工具 历史记录
logout 登出路由器IOS
show version
show history
show flash
show arp
show interface
terminal history size
show logging
Rourter(config)#logging buffered 设置日志空间大小。
Rourter(config)#no logging console
Rourter(config)#no logging trap
Rourter(config)#no logging monitor ??
Router(config)#int fast0/0
Router(config-if)#no shut
(1)show logging命令显示了系统当前的日志设置和缓冲区里的日志信息,第1个show logging命令显示当前设置为:缓冲区日志(Buffer logging)禁用,其他日志可用。
(2)接下来在全局配置模式下输入了两条命令:logging buffer和no logging console目的是开启缓冲区日志,并关闭控制台的日志信息显示。
(3)在interface模式下发的no shut和shut命令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些事件,生成新的系统日志信息。我们可以看到,在控制台上没有任何系统信息产生。
(4)再次使用show logging命令,结果显示了在缓冲区中有4条系统日志信息,分别记录了通过Console端口的配置操作和Ethernet0接口的"Updown"变化信息。
(5)在实验的最后,演示了关闭向SNMP管理软件和Telnet客户端发送系统日志的命令,即no logging trap和no logging monitor,这两个命令实际上并不太常用。
常用编辑键:
上箭头或Ctrl+p——显示缓冲区中上一条命令;
下箭头或Ctrl+n——显示缓冲区中下一条命令;
左箭头或Ctrl+b——光标左移一个字符;
左箭头或Ctrl+f——光标右移一个字符;
Esc+b——光标左移一个单词;
Esc+f——光标左移一个单词;
Ctrl+a——光标移到当前行的行首;
Ctrl+e——使光标移到当前行的行末;
Backspace——删除光标左边的一个字符;
Ctrl+d——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字符;
Ctrl+w——删除光标左边的一个单词;
Esc+d——删除光标右边的一个单词;
Ctrl+F——在新的一行上重复从上一次回车键开始输入的所有字符,最为适合由于系统或Debug消息显示而打断的命令输入。
在实验记录中无法显示这些编辑键是如何发出和工作的,有条件的话,读者可以在实际的路由器上反复熟悉这些命令行编辑键。
(4)历史缓冲区的缺省值为10条,可以通过使用terminal history size命令更改这一数值,实验中我们把它更改为30。
(5)Tab键可以完成当前命令的一个单词的输入,如监测记录中所示,当输入te时,因为以"te"开头的命令有telnet、terMnal和test,所以IOS不能确定我们想要输入的命令,此时路由器只是把"te"在新的命令行上重复一遍。而当键入term后,再按下Tab键,路由器则完整地显示了terminal这一命令,我们可以继续输入它的子命令no editing,以完成整个命令的输入。即terminal no editing。注意此处的"no"在命令行的中间,而不是在行首。在配置模式中的no通常在行首,而特权执行模式下的no的位置则不尽然,请读者用心体会这种差别。同时,在特权执行模式下的此类命令(例如还有前面实验中遇到过的terminal monitor命令等) 只是对当前会话有效,并不是配置文件的一部分,它既不会影响其他会话,更不会随配置文件保存而影响到重新启动之后的路由器。
(6)当发出terminal no editing命令关闭命令行编辑功能之后,我们用Ctrl+p组合键调出刚发出的这条命令,并试图用编辑键Ctrl+b从行末向行首移动光标,结果显示"^B^B^B"把实际的键盘操作显示出来,并没有起到编辑命令的作用,同时在下一行用"^"标志出命令出错的位置。
**********
2011年05月10日 16时48分 发布 百度空间:http://hi.baidu.com/sys0/
评论
发表评论